前不久,一名贫困大学生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的新闻引发热议,学校给出的理由是“贫困生就应该有贫困生的样子”,而“比惨大会”“晒穷”等公开评比的方式在高校并不鲜见。对此,教育部日前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高校贫困生资助怎样才能精准有效?
“比惨大会、晒穷,反映的都是精准资助难题。”近日,北京大学举办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生资助体系”学术研讨会上,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田祖荫认为,高校学生资助是脱贫攻坚工程的重要内容,一名学生如果能成长成才,一个家庭的命运就会改变。以资助促进学生发展,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才是资助的本意所在。
资助工作中精准识别与认定难度大、公开“比穷”的资助方式缺乏人文关怀,一直是高校资助育人难题。“2016年收到的资助申请中建档立卡生只有400多人,我们到贵州等地走访,发现很多贫困家庭学生并没有申请资助。”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白华说,不少学生不愿意申请资助,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最终通过实地走访,长安大学确认建档立卡贫困生744人,比自发申请的多300余人。
为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长安大学通过大数据软件分析建档立卡生一卡通消费情况,给他们送上“意外的幸福”。“我们给消费指数不高甚至为负的贫困生一卡通中汇入400元到8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总额达35万元,近600人受益。”长安大学学生资助教育中心主任欧阳韬说,学校希望通过隐性资助的方式帮助困难学生。
“脱贫最重要的是思想脱贫。”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王政忠看来,资助工作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物质保障、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思想上脱贫,让资助成为学生自强的动力。
“过去依靠贷款解决经济困难,给学生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因工资而选择工作的短视行为。”清华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一名教师说。为此,从2006年开始,清华大学以“需求为原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完成学业,在清华有多大的经济需求,就提供多大供给。通过加大学校投入,加强校友、社会各界筹款力度,2009年便实现了覆盖“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全部基本求学费用”。
一份来自清华大学电子系2013级学生张才荣的资助单显示:大学4年,他共收到各类资助5.1万元,全部为无偿资助,且社会资助占资助总额一半以上。
“发挥资助育人功能,社会投入很重要。但目前看来,社会捐助远远不够。”田祖荫认为,在社会资源获取方面,各地各校差距很大。
数据显示,2015年,政府、高校及社会等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高校学生4141.58万人次,资助总金额847.97亿元,其中,财政资金431.45亿元,占2015年度资助总额的50.88%。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助资金19.99亿元,占比仅为2.36%。
“我们的资助主要还是来自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支持。”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未介绍说,2016年,贵州大学共有贫困生2.1万余人,占在校生比例超过45%,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9000余人。目前,贵州大学争取到企业、爱心人士和慈善团体等26项社会捐助,总额4400余万元,1200多名学子受益。(记者 董鲁皖龙)